喜于广陵拜觐家兄奉送发还池州
作者:李昌祺 朝代:明代诗人
- 喜于广陵拜觐家兄奉送发还池州原文:
-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云归月正圆,雁到人无信。
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
翠浅粉销香薄。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榴莲不似蜀当归。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待说与、深宫幽怨。
- 喜于广陵拜觐家兄奉送发还池州拼音解读:
- shí zhá tóng bēi ,yín yǒng kū cuì 。
qǔ zhǎo shuǐ xīn bì ,huá lín táo shāo fāng 。
yún guī yuè zhèng yuán ,yàn dào rén wú xìn 。
xiān jiǔ bú zuì rén ,xiān zhī jiē yán nián 。
cuì qiǎn fěn xiāo xiāng báo 。
lǚ bó duō nián suì ,lǎo qù bú zhī huí 。
liú lián bú sì shǔ dāng guī 。
sāo rén jiē bú jiàn ,hàn dào shèng yú sī 。
dài shuō yǔ 、shēn gōng yōu yu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信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说它“黯黯”,是由于“红日暮”,但斜照下,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不由人不发出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余霞散绮”两句源于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词用一“向”字,别具意味。如绮(锦缎)的“余霞”映淡烟轻雾笼罩的江面上,一直跟随着流水往前,这样就把“东注”的“浩浩大江”写得既真实又清空了。
这是一首登高舒忧之作。“行田”即巡视农田,晋宋时一些文士往往借行田之便游遨山水,如王羲之就曾写信给谢万说:“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谢灵运这首诗即写行田来到永嘉江(今瓯江)入海之口,登山的所见和所感。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相关赏析
-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李贺的这首《大堤曲》写的是一个住在横塘的美丽女子与北来商客的一段爱情生活。开头两句交待了这个女子的居所。横塘在当时是一个商船往来聚集的繁华之地。古代也有人根据《大堤曲》这一诗题推测,此处所指当是大堤附近的另一横塘(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其实这里只是泛指横塘、大堤这样的水乡,所以诗中大堤横塘参差互用,也就是互指。“红纱满桂香”是说透过那绯红的窗纱,沁出闺房的桂香。而后“青云”两句通过写这个女子青云般的发髻和明月宝珠制作的耳珰,描述出其貌美动人。这是采用汉代乐府《陌上桑》的衬托手法。下面“莲风起”四个三字句,交待了这个女子与那个“北人”恋爱的经过。在那莲叶随风起舞的春季,由北方来经商的“北人”,因两人相爱而停驻在这繁华的大堤,而留连在“红纱满桂香”的闺房。下面“郎食”两句,以饮食之精美,极言两情之绸缪,爱情生活之美好。因为在古代,人们常以猩唇鲤尾作为男女情爱的隐语。结尾“莫指”四句是女子劝对方珍惜眼前的欢聚,勿有远行别离之念。“襄阳道”指其行程。菖蒲花开于春末,此处喻女子易逝的青春年华,因古人认为菖蒲难得见花。这四句是女主人公以绿浦中的行舟多一去不复返之事来劝情人莫生远行的念头。最后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
作者介绍
-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