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
作者:李播 朝代:唐代诗人
- 醒世恒言原文:
- 一枝春瘦想如初。
从此春心荡也。
速就我、同倾湘_。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又压前诗倒。
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
金闺平贴被青青。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长把鱼钱寻酒瓮。
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
一行征雁,数声横笛。
夜深星汉明,庭宇虚寥寥。
补处自天授,绝韦待谁编。
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幽兴忽不惬,山蹊策杖游。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
河汉横斜天似水,玉鉴光寒。
- 醒世恒言拼音解读:
- yī zhī chūn shòu xiǎng rú chū 。
cóng cǐ chūn xīn dàng yě 。
sù jiù wǒ 、tóng qīng xiāng _。
huā guǒ xiāng qiān hù ,shēng yú làn sì lín 。
yòu yā qián shī dǎo 。
liú tīng wèi zhōng qǔ ,mí lìng xīn dú bēi 。
jīn guī píng tiē bèi qīng qīng 。
rì chū wù lù yú ,qīng sōng rú gāo mù 。
zhǎng bǎ yú qián xún jiǔ wèng 。
wǎn lái jìn tān tóu jù ,xiào yǔ xiàng hū 。
yī háng zhēng yàn ,shù shēng héng dí 。
yè shēn xīng hàn míng ,tíng yǔ xū liáo liáo 。
bǔ chù zì tiān shòu ,jué wéi dài shuí biān 。
huá fā xiāo xiāo ,duì huāng yuán sāo shǒu 。
yōu xìng hū bú qiè ,shān qī cè zhàng yóu 。
chì zhà sì hǎi dòng ,hóng tāo wéi bò yáng 。
hé hàn héng xié tiān sì shuǐ ,yù jiàn guāng h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清陈廷焯评此词说:“凄丽近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白雨斋词话》),并以“凄丽”二字概括此词特征,指出这首词凄清婉丽的风格与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相近;“哀以思,则揭橥这首词的内蕴以哀恸悲思故国为指归,黍离麦秀之悲,家国身世之恨,久久翻腾在胸中,发而为词,便成哀惋清丽的绝唱。”如果说,南唐后主李煜的“哀以思”,主要是哀悼失去的天堂,追思旧日的荣华富贵,那么,陈子龙的“哀以思”则更多地是哀痛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一是图谋恢复的志士,显然,后者的作品更富思想的深度。清沈雄谓:“大樽(陈子龙号)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者,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古今词话·词评》)凄丽的外壳包蕴着哀以思的崇高节义,如此解读这首《山花子》词,方不辜负词人的苦心孤诣。
中间八句悯杜鹃形声之哀惨。君臣旧礼,承哺雏。伏树号呼,自伤孤立也。哀声流血,承号呼。含愤包羞,备言失所也。《杜臆》:伤形愚,哀其有情而不能自达。
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信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说它“黯黯”,是由于“红日暮”,但斜照下,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不由人不发出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余霞散绮”两句源于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词用一“向”字,别具意味。如绮(锦缎)的“余霞”映淡烟轻雾笼罩的江面上,一直跟随着流水往前,这样就把“东注”的“浩浩大江”写得既真实又清空了。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相关赏析
-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作者介绍
-
李播
中唐诗人李播(字子烈,789~?)当时诗名甚著,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但其人之诗传世者甚少,《全唐诗》卷四九一仅录存其《见志》诗一首,又《全唐诗》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绝《见美人闻琴不听》。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